董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
董奉,一位生活在东汉建安时期的名医,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董奉,字君异,号拔墘,出生在侯官县董墘村,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他年少时就立志学医,信奉道教,且在年青时就已经成为了一名侯官县的小吏。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官场,而是选择了归隐,回到家乡的山林中,一边修炼功夫,一边施展医术。
董奉的医术高超,他的名声远扬。他治病的方法独特,不取钱财,而是要求病愈后的人们在山中栽下杏树。重病患者需栽五株,轻病患者则只需栽一株。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杏树终于郁然成林,每到春天,金黄的杏子挂满枝头。为了方便人们获取杏子,董奉在树下建了一个草仓储杏。人们可以用谷子来交换杏子,而董奉则将这些谷子用于赈济贫民和供给旅人。这就是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的由来。
一次,董奉前往交州,遇到病危的交州太守士燮。在传说中,他仅用了三粒神秘的药丸就成功救治了士燮。这一事迹更是让董奉的医术声名大噪。士燮死后,董奉因担心其医术泄漏而遭到士燮家族的追杀。他利用气功装死逃过一劫后,选择了隐居在豫章的庐山下继续行医。
董奉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他的事迹激励了后来的医者,被誉为“建安三”之一。他的故事和医术流传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温暖和力量。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者,更是一位富有爱心和慈悲心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医术和医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董奉逝世后,他的事迹和传奇故事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他的医术和医德不仅在当时被誉为传奇,更成为了后世医家们的楷模和榜样。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的医术和医德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