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有没有退休年龄呢?他们的待遇如何?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任职制度长期实行终身制,没有退休的概念,这无疑对官员的人性化管理造成了很大的缺失。那么,历史上哪个时期的官员退休待遇最为优厚呢?
现在我国的退休年龄定在60岁,而专家们在考虑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的建议时,参考了国际先进标准。古代的退休年龄却是70岁。关于这一点,《礼记》和《白虎通·致仕》都有详尽的解释,涉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以及君臣大义、人伦道德等方面。简单来说,只要官员不糊涂,就必须继续工作。
古代退休制度虽早已有之,但在社会动荡的时期,许多官员可能刚上任不久就被罢免,因此退休制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汉朝稳定下来,这个制度才逐渐受到重视。在汉朝,官员要享受退休待遇,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年龄达到70岁,二是官职俸禄达到两千石以上,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官员,退休后才能领取养老金。
唐朝时期,对官员退休的待遇进行了更多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相当于省部级)退休后待遇不变,仍可参与国事;五品以上的官员(相当于市长级)退休后给予半薪;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无法享受养老金,一般会被赐予土地,回家成为小地主。唐朝还有一些特殊的退休现象,如皇帝每年腊八节给大臣发放化妆品等。
宋朝时期被誉为历史上官员待遇最好的时期。宋朝规定,只要官员达到70岁,无论品级,退休后的待遇不变。甚至到了宋朝后期,官员退休后除了经济待遇不变,还可以保留政治待遇,子孙也可以荫补官职。宋朝朝廷虽然曾因为不堪重负而进行改革,但仍然重视官员的退休待遇,再穷也不能穷干部。
宋朝时期无疑是历史上官员退休待遇最好的时期。这也导致了宋朝人对于成为公务员的渴望程度极高,许多人甚至表示“死也要死在体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