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经常在朝堂上嘲讽宠臣肥胖,后来结果怎么样?
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孟武伯与食言之由来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带您一起孟武伯的故事,一个关于食言的有趣故事。每当有人失信于人,我们常说他们“食言”,但你是否好奇这个词的起源?话语如何可以被“吃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
在中国古代词典《尔雅》中,“食言”一词的解释是失信的人说的话,就像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一样,被消化后消失无踪。假话就如同被吞下肚的食物,说过后就消失,再也无法找回。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同“吞下肚的话再吐出来”。而这一切,都与春秋时期的一位大臣孟武伯息息相关。
故事发生在六月的一个日子,鲁哀公刚刚回来,大臣郭重为他驾车,而大夫季康子和孟武伯则在五梧等待迎接。郭重私下对鲁哀公说:“他们两人经常在背后说很多不好的话,您一定要好好地质问他们。”鲁哀公深知郭重深受自己的宠爱,而孟武伯一向对他并无好感。
孟武伯看到身形肥胖的郭重,心生一计。他想借敬酒的机会讽刺他一番。在酒宴上,孟武伯笑着问郭重:“你吃了什么才长得这么肥胖?”气氛一时间变得微妙起来。季康子见状,立刻反击道:“武伯应该受罚吃肉!郭重陪同君王在外操劳,而我们却未能同行,你却嘲笑他的肥胖。”鲁哀公听后心生厌恶。他冷冷地回应:“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这句话意为:“这个人把自己的话语吃太多了,怎么能不胖呢?”这是对孟武伯言而无信的讽刺。鲁哀公的这句话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对失信之人的警示和批评。此后,“食言”一词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在诸如《史记·殷本纪》和《水风卧吟楼记》等古籍中都有它的身影出现。而孟武伯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失信于人所带来的后果和教训。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信守承诺,避免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