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晚期为何人才少?是因为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吗?
蜀国的颓势与诸葛亮的决策
自襄樊之战失利,败走麦城之后,蜀国的局势一路直下。关羽与的相继死亡,使蜀汉愤怒难抑,兴兵伐吴,却不料被东吴反杀,蜀汉元气大伤。世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誉有加,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诸葛亮真的适合当领导者吗?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自立为王的资本,人们热议纷纷。刘备更是让诸葛亮辅佐其儿子,有人觉得这是欺负诸葛亮。但从诸葛亮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他的北伐,虽名为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兴复汉室,但损失之大难以估量。
诸葛亮的北伐,将领死伤惨重,据统计,仅北伐一事就损失了七十多位将领。第一次北伐时,因错信马谡,痛失街亭。虽然马谡的战败主要是因为他不守军纪,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但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蜀国的颓势早已显现,关羽北伐身死,蜀汉损失惨重。刘备的冲动又让部分军士葬身火海。接连的败绩使得蜀国人口凋零,国库空虚。而诸葛亮却仍坚持北伐,争那些守不住的无用地盘,而不是考虑如何养生息、壮大实力。他的北伐不仅未能取得显著成果,反而劳民伤财,只为博得好名声。
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每次都毫无收获。其中一次他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其余的几次都是因为粮尽无功而返。赵云的退出战场,更是让蜀国的战场领导层损失惨重。若换做任何有才能的人掌权,或许蜀国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诸葛亮的才智无疑令人钦佩,但他的领导才能却有待商榷。在国力衰弱、局势严峻的情况下,他过于执着的北伐决策,并未给蜀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或许他应该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如何休养生息、壮大实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北伐的目标。这样的决策失误,让许多将领白白牺牲,也加速了蜀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