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的主体不是日本人 为何还要称之为倭寇呢

考古学 2025-04-21 23:53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带大家走进历史,明朝时期的“抗倭之战”。回到公元1529年,这一年嘉靖皇帝在位八年,明朝决定正式停止与日本的贸易往来。这一决策成为明朝中后期“倭患”不断加剧的转折点。而这一切的源头,实则是日本自身的混乱局面导致的。当时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封建主之间的混战愈演愈烈。这场混乱波及到了中国,震惊朝野的“争贡之役”随之爆发。在这场战役中,两个隶属于不同封建主的日本使团为争夺中日贸易权大打出手,最终引发了对明朝的劫掠,并导致了明朝与日本的贸易中断。失去正常贸易渠道的日本,逐渐走上了海盗之路。在中国沿海地区,这些海盗烧杀抢掠,明朝将他们称为“倭寇”。虽然海盗活动由来已久,但明朝中后期的海防废弛和朝政腐败使得倭寇活动愈发猖獗。通常认为这场“倭患”中,日本人是主要参与者。事实并非如此。在明朝的官方史书中,明确标出了“倭患”人员的构成比例是7:3,也就是说中国人占据多数。南京湖广道御史屠中律在给朝廷的奏疏中,详细描述了这些海贼的具体构成情况。在这场浩劫中,真正的日本人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则是明朝的平民百姓。那么,那些少数日本人是否占据了主导地位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著名抗倭将领的《筹海图编》中列出的14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头目,全都是中国人。同样地,在《倭寇考略》中,主要头目也是中国人。真正的倭寇只是夹在其中起到了助推和借名的作用。既然在明朝当时就已经认清“倭患”主体并非日本人,那为什么还要称之为“倭寇”呢?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统治者不愿放开海禁导致的。他们害怕民众通过海外贸易组织起力量威胁统治稳定因此将动乱称为“倭患”,以证明封闭海域的必要性。这场被称为“倭患”的动乱终于在明朝决心平定并借助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有力打击下得以平息。

上一篇:出动25万人夜查电动车为何引质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