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古人做饭到底是什么样的
从古至今,我们的一日三餐不仅仅是生存必需,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不仅仅在现代社会被重视,其实在古代,也是同样存在的。
说到古代人的饮食生活,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他们做饭用的家伙事儿,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人性化的设计。在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村二台子发现的墓葬群,就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厨房的神秘面纱。
在墓葬群中,除了金银器青铜器,还出土了大量的微缩景观灶台。这些灶台拥有三个火眼,可以进行蒸煮、煎炸等多种烹饪方式。在灶台的犄角位置,还竖立着烟囱,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而身后的山墙,实际上是两面呈直角形的防火墙,旨在防止火灾。这样的设计,犹如一座典型的厨房样板间。
古人之所以将这些东西带入墓葬,是因为他们视死如生,希望在地下也能享受到在人间的待遇。他们会在墓葬中放置一些微缩的模型,以模拟当时的生活场景。
说到古代人的食物,那更是讲究。大家都知道,粥熬的时间越长越好,而西周人已经懂得享受这种小火慢炖出来的美食。从出土的一些文物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的食谱。陶鬲、陶鼎等餐具,让我们领略了西周人饮食之精细。
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的董家,邻村是西周时期燕国的所在地。在这里,出土的文物让我们对古代人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陶鬲,这种家家必备的厨具,擅长煲粥,其独特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而砂盬子、支炉等餐具,同样展现了古代人的智慧。砂盬子因为含铁量高,炖肉特别香。它的平底设计能增大食物与火的接触面积,容易控制火候,保证肉食的味道和营养。
古代人的饮食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情趣和仪式感。他们对待饮食的态度,以及对烹饪器具的设计,都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这种追求和热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