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长不立贤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好处?

考古学 2025-04-22 18:48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立长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起源与发展

回溯至夏商时期,我们发现了立长制度的萌芽。在那个时候,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更为普遍,直到商朝后期,父子相承逐渐成为了主流选择。夏朝并非我们理解的父子相承制度的确立者,而更多地表现为部落间的推举立贤,与游牧文明的部落首领选举有着相似之处。

而有历史记载的父子相承制度的奠基者,应当是周公。以武王为例,他的继位并非基于长幼有序,而是因其卓越的能力与贤德。武王伐纣后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前采取了以殷治殷的策略,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殷地,并派遣亲信监视。

在武王逝世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摄政的周公旦虽非年纪最长,但因其德高望重而被赋予重任。这引起了其他人的猜忌和不满,武庚趁机拉拢力量,意图反叛。周公旦为了稳定大局,着手拓展疆域,打击敌对势力,并大量分封姬姓兄弟。经过七年摄政,西周大局已定,周公旦最终将权力归还给成王。

周公旦并非没有染指至尊之位的想法,当时也并非不能立贤,但他选择了在成王年幼的情况下摄政。即便周公旦以立贤之名继位,在兄弟们的眼中,这也不过是强迫成王退位的行为。周公旦为了避免这种嫌疑,最终选择归还王位,这也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从嫡长子制度确立的缘由来看,立长不立贤的原因便不难理解。贤明与否难以界定,如周公旦这般的大贤,仅仅摄政就遭到了他人的猜疑和反叛。嫡长子制度确实是权力顺利过渡的优选方式。

对于帝王而言,保证传位时的社会稳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贤明难以看出,一旦看错,后果不堪设想。立嫡长子对于皇帝来说是更稳妥的选择。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是家国的基础,由家庭扩展为家族、氏族,最终发展为家国,产生中央政治。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长制度应运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上一篇:如何判断胡鑫宇是自杀还是他杀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