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对于纪晓岚的实在设想:如共倡优,没有让

考古学 2025-11-04 10:0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纪晓岚看似备受圣宠,地位显赫,实则不过是乾隆皇帝身边的一个小侍从。

乾隆皇帝一生喜好诗词,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然而可惜的是,他的诗歌传播甚少,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据《春明梦录》记载,有一次乾隆南巡至白龙寺,撞钟时突发灵感,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纪晓岚在一旁看到这句貌似口语的诗,忍不住掩嘴暗笑。乾隆愤怒,责问其原因。纪晓岚故作镇定,以黄鹤楼中的玉笛与白龙寺的钟声相对比,巧妙地化解了尴尬。乾隆一听,觉得对仗工整,这才转怒为喜。

历史上的纪晓岚与乾隆皇帝的关系并非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轻松嬉戏。实际上,纪晓岚在乾隆心中更像是一个倡优大学士。

《南巡秘记补编》中记载,乾隆对于自己的江南巡游颇为自得。一次,他进入四库馆与纪晓岚谈及皇帝巡狩之事。纪晓岚对于乾隆多次南巡颇有微词,并借古讽今,谈论了皇帝巡幸的利弊。乾隆认为纪晓岚是在讥讽自己,非常生气,指责纪晓岚是个书呆子,还敢妄谈国事。从此,“娼优大学士”的绰号便传遍了整个朝廷。

纪晓岚内心气愤不已,以年龄为由请求免职。但乾隆不许,并批评他建《四库全书》的事务繁重,不能随意离职。而且,乾隆还指责纪晓岚年纪比自己小很多,却敢在面前谈老,明显是欺君。纪晓岚被吓得唯唯诺诺,不敢争辩。

第二年,乾隆又准备南巡江南,并原本打算带上纪晓岚。但在临行前,乾隆改变了主意,把阅卷的任务交给了纪晓岚。一行人到达扬州后,乾隆成天沉迷于玩乐,而纪晓岚决定向皇帝进谏。他鼓起勇气进入行宫,告诉宦官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当面奏报皇上。宦官却暗示他不要坏了乾隆的兴致,不肯再进去通报。纪晓岚坚持要面见皇上,宦官则嘲笑他徒劳无功。最终,纪晓岚无奈之下只好写了奏折递进去。他在奏折中阐述了民间对皇上的向往以及此次南巡的重要性等观点。皇帝离京出游,沉溺于声色犬马,纪晓岚担忧其荒废政务,上书劝谏。皇上身边的宦官对纪晓岚的忠告嗤之以鼻,甚至嘲笑他的陈词滥调。尽管纪晓岚的奏折在皇上那里石沉大海三天,但他并未放弃。终于,他被宣召进宫。面对乾隆皇帝,纪晓岚本以为会受到严厉的谴责,但他却得到了皇帝的宽慰和理解。

乾隆皇帝对他的诗文才华赞赏有加,并任命他评阅科举试卷。在随后的日子里,皇上似乎并未对纪晓岚的劝谏给予正面回应。一日,皇上出游杭州西湖,让纪晓岚随行。纪晓岚以为这是个进谏的好机会,但皇上却向他询问关于《四库全书》的收录问题,显然并未对他的劝谏给予重视。当纪晓岚提出将书籍分别储存在东南古迹处作为南巡纪念时,皇上却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让他思考具体的执行措施。

纪晓岚在宫中虽然常有接触,但大多是关于科考阅卷之事,皇上并未与他谈及劝谏之事。从皇上的反应中,纪晓岚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劝谏已经引起皇上的注意。皇上以忙碌的事情来打发他,避免他总是在自己面前唠叨。尽管如此,纪晓岚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依然复杂微妙。

皇上虽然表面上对纪晓岚的劝谏不予理会,但实际上却在默默地听取他的意见。这种隐晦的沟通方式,既让纪晓岚感到无奈,又让他感到欣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建议已经被皇上所接受,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这种微妙的互动,也展示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纪晓岚的劝谏虽未得到皇上的明确回应,但他的建议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皇上的决策。这种隐晦的沟通方式,既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重,也展现了他们在治国理政中的默契与互动。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