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在街亭的失败,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责任?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可谓是一部传奇。他不仅是智勇双全的代表,更是忠诚的象征。每当提及他的名字,人们总会想起“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的佳话,赞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被侧面烘托出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和出鬼入神之计,更有一系列事件如“火烧博望坡”“智激周瑜”“巧借荆州”等,展现了他神机妙算的能力。
这位宛若神仙般的人物,却没有能够守住先帝的基业,完成兴复汉室的嘱托。我们细读《出师表》,不难发现诸葛亮的北伐事业虽看似手到擒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充满了波折。他一心研究天下时局,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谈笑间就能使樯橹灰飞烟灭。北伐失败的,竟然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
街亭一战前,诸葛亮明知街亭的重要性,也清楚敌方阵营中的将领皆为魏之一等一的高手,马稷可能无法与之匹敌。诸葛亮还是决定冒险任命马稷为先锋。马稷虽然胆识过人,英勇好战,在七擒孟获、攻打南蛮时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其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性格缺陷,使他并不适合担任统领之职。诸葛亮的这次识人不清、用人不当,使蜀军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失去先机而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当诸葛亮斩马骥后悲痛不已,他向众人解释:“我想起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咐我‘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今一语成谶。我后悔不已。”当诸葛亮说出这番话时,大小将士无不为之流涕。他们悲切的原因有二:一是街亭之误直接导致战局变化,国家前途渺茫;二是先帝刘备之言早有预料,这次失败大可避免,与胜利失之交臂让人感到更加悲痛。
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不仅是蜀国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一位如此杰出的智者,却没有能够完成他的宏伟目标。他的悲剧性命运,让人感叹不已,也让人深思如何更好地识别人才、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