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会离开魏国?他是如何得到秦国新任国君的赏识的?
今天,奇闻网带来一篇关于商鞅与公叔痤的传奇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相国公叔痤病重之际,向魏惠王推荐了他的得意门生商鞅。公叔痤颤抖着说:“我的弟子商鞅虽年轻,却才华横溢。为了国家的未来,我恳请大王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惠王听后大为惊讶,因为之前从未听说过商鞅的名字,而公叔痤临死前的这个推荐,让他感到十分突兀。
公叔痤的诚恳建议,却被魏惠王以不耐为由婉拒。公叔痤担忧地说:“如果大王不用他,就请杀掉他,以防他投奔其他国家,成为我们的祸害。”魏惠王并未将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认为他病重之下言语混乱。
公叔痤后来向商鞅透露了实情,劝他赶紧逃走。然而商鞅淡定表示,魏惠王既不用他,也不会杀他。商鞅完全可以在魏国安然度过余生,但他选择离开的原因是为了寻找他的伯乐——秦国的新任国君。
公元前361年,年轻的秦孝公继位,与魏惠王不同,他求贤若渴。秦孝公上台后,发布了求贤令,招揽贤才。当时的秦国被其他强国视为蛮夷之地,急需变革。商鞅在看到求贤令后,来到秦国,得到了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初次见面,商鞅并未阐述自己的法家治国理念,而是以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面对商鞅的言辞,秦孝平表现平静。第二次见面,商鞅改用王道游说秦孝公。商鞅前两次的游说只是试探,为第三次铺垫。在关键时刻,商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霸道和法治。他主张推行法治,强化军事力量。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秦孝公意识到商鞅的价值,决心采用商鞅的变法理念。
商鞅与秦孝公的相遇,是一场历史性的会面。一个胸怀振兴之志的国君,一个掌握治国之道的贤者,共同开启了秦国法家思想的变法之旅。这场变法使秦国逐渐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商鞅与秦孝公的相遇,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战国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