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县月薪一月几两银子?一般不超过5两
在满清时期,知县的月薪仅有几两银子,一般不到5两,这对于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知县的日常生活开销,仅仅十天就需要耗费数两银子。而一个知县上任,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班子,包括干杂活的仆人、负责关键事务的亲随、协助处理政务的师爷等。县衙的衙役和官吏的薪水由国家微薄地拨款,知县的主要收入却依赖于灰色收入。
火耗银,是老百姓在交纳税收时多缴纳的一部分银子,因为古代铸造银锭会有损耗,官府便以此为借口收取。这种火耗银是公开的潜规则,各地都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额越来越大。到了清代,为了避免人民被无标准的剥削,养廉银应运而生。然而实际上,火耗银并未取消,仍然存在。
养廉银是官方发给知县的银子,每年视缺分如何给予几百两到一千两不等。依靠养廉银,知县勉强能维持日常生活。然而养廉银并不能真正养廉,大量的贪污仍然存在。
除此之外,知县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他们可以敲诈勒索本地乡民和富户,通过各种方法找茬迫使这些人行贿。这种事情一般由县衙小吏出面勒索,亲随作为中间人,知县坐享其成。一旦事情败露,只要亲随或小吏承担责任,知县就能置身事外。
知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判案,这也成为他们腐败的一个源头。在《九品芝麻官》这样的经典情节中,水师提督通过行贿就能将儿子的罪行栽赃他人。而在《红楼梦》中,贾政虽然是个清官,拒绝接受贿赂,但手下官吏纷纷辞职,因为那点养廉银无法维持他们的生活。而贾政本人为了维持家庭运作和向上级送礼,甚至需要每年从家里拿出几千两银子。
知县的清廉之路并不容易走。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不腐败,他们根本无法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和知县的生存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知县的清廉与贪婪成为了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