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机关食堂什么时候出现的?待遇有多好?
在古代,机关食堂制度的出现可追溯到唐朝初期,当时的官员们享受着独特的福利待遇。孟尝君广纳食客,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开启了集体食堂的先河。唐朝时期,随着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工作强度的增加,中央机关官员们面临繁重的朝会任务和长时间的会议。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唐太宗设立了朝食制度,与会者可以在廊庑下设的食堂享用免费的工作餐,这也被称为“廊餐”。
这一制度不仅为官员们提供了便利,还成为了交流的平台。宰相们讨论削减伙食标准时,有人反对认为,丰盛的公餐不仅是饮食,更是皇帝对中枢机务重视的象征。食堂制度也在京师其他官署和各级地方得以推广,官员们在工作之余有了和睦交流的机会。
古代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十分优厚,工作餐的标准也相当高。在明清时期,食堂制度经历了波折后仍然得以延续。朱元璋时期曾短暂减少工作餐的次数和标准,但在后来得以恢复。机关食堂的设立还为官员们带来了额外的福利,如伙食补贴等。在某些肥缺部门,机关食堂的奢侈程度令人震惊,如河务机构食堂的小碗就有上百个,厨师只做一道拿手菜,厨房里煤炉数十具。
古代机关食堂不仅为官员们提供了便利的用餐场所,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权力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关食堂制度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品级高的官员可以享受更高级别的待遇,而品级低的官员则相对待遇较少。机关食堂总管这个职位也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来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历史上,有些人会把这个差使委派给自己的亲信以获取额外的好处。这种诱惑也促使一些人通过考取功名来成为公务员,享受这种特殊的福利待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代诗梵志诗中描述的“仕人作官职”如此吸引人。这种既能够享受美食又不用自己承担费用的职业在当时无疑是非常诱人的存在。这也使得古代公务员的职业成为了许多人羡慕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