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孝顺并非事实 而昭陵也没薄葬
李世民作为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继承了大唐基业。他的传奇故事始于策划夺取皇位之路上的果断行动,包括诛杀兄弟并促使父亲退位。在位二十四年间,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勇于纳谏,推动经济发展,国力昌盛,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为盛唐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高祖逝世后,李世民安葬了父亲,但父亲灵魂的安息之地却让他夜不能寐。他经常做恶梦,梦中父亲邀请他共游地府。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导致他的身体逐渐衰弱,不久便患上重病。皇后倾尽全力照顾他,一年后奇迹般地康复了,但皇后却因此病倒。两人共同面对死亡的恐惧,皇后在临终前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葬礼简单,不劳民伤财。
在风水师的寻找下,李世民并未找到满意的风水宝地。他回忆起自己经常的九嵕山,那里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他决定遵从皇后的遗愿,在九嵕山建造昭陵,将皇后葬于此地。这一决定是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做出的。
有人说李世民选择九嵕山建陵是遵循了皇后的意愿,实际上这种依山为陵的方式确实开创了封建帝王的先例。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下葬后,唐太宗表达了不将金玉珠宝陪葬的观点,强调利用山岳的雄伟形势以作防盗之需。关于昭陵名称的由来,文献中并无记载。但有人认为“昭”字象征着圣文周达和明德有功,体现了李世民在唐朝的辉煌统治时期的贡献和地位。
在皇后安葬于昭陵后,李世民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曾令人在宫中搭建高楼以远眺昭陵。一次与魏征等人的眺望经历揭示了李世民对父亲和昭陵的复杂情感。这个故事也透露出他在废掉父亲后不再有“孝顺”二字可言的事实。而所谓的“薄葬”更是令人怀疑。这一历史事件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情感纠葛,反映了李世民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