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47万大军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谈论战斗力,数量并非一切。看历史上的诸多战役,便能明白这一点。
以伊拉克为例,尽管政权名义上拥有近千万民兵,但在美国入侵时,这些民兵却未能有效抵抗。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如何,显而易见。
再来说说明朝。数字上的军队规模庞大,但实战中能否发挥出战斗力,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明朝的军队,主要由驻守边疆的卫戍部队和各地精锐部队构成,数量有限,且多为募兵。
募兵制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明朝晚期国内饥荒频发,财政破产,无法维持大规模的军队,募兵数量极为有限。即使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如辽东地区,明军士兵也常因军饷拖欠而陷入困境,甚至发生兵变,何谈与清军交战?
以萨尔浒战役为例,明军仅有8万人,而满清的八旗作战部队有6万多,还有后勤部队等。明军在野战中的战斗力比满清差了一大截。面对满清的7万多清军,明军的8万人根本无力抵抗,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到了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明军倾全国之力也只有13万人,而清军则有11万。明军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新兵,基本无战斗力,只能壮声势。即便是有战斗力的明军,与清军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面对清军的强势进攻,明军的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实际上,清军军事实力早已超过东北地区的明军,而明军已经没有补充能力。松锦之战后,明军的兵力更是大幅下降。到了崇祯自杀时,吴三桂的军队只有四五万人,而在面对满清20万军队时,他无法迅速增加部队。
明朝的崩溃并非因为无法对抗满清,而是在于其内部的瓦解。如果早几十年,明朝消灭满清或许如同在朝鲜如何对付日军那般轻松。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明白战斗力并非单纯由数量决定,而是需要实力、策略、甚至运气等多种因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