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有十五万大军,他为什么会输给司马昭呢?
在古老的历史记载中,三兄弟被史家称之为“龙虎狗”。他们以各自的光芒照亮了蜀汉、东吴与曹魏的天空。《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详细记载了他们的辉煌事迹。诸葛兄弟在各自的国度中威名远扬,其中诸葛亮的智慧如龙翱翔于蜀汉的天空,诸葛瑾的英明如同虎跃于东吴的大地上,而诸葛诞则如同狗般忠诚地守护着曹魏的安宁。尽管诸葛诞的名气可能不及前二者,但在曹魏,他依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身为曹魏的重臣,诸葛诞官至征东大将军,负责掌控曹魏在东线的军事力量,与东吴的战事便是他的主要职责。在公元257年,诸葛诞却选择了反抗的道路。他坐拥十五万大军,更有东吴的支援,然而却最终败给了司马昭。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呢?
诸葛诞虽然威望深厚,但在兵力上,他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司马昭为了平定叛乱,征调了二十六万大军,使得诸葛诞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这种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诸葛诞的反抗之路充满了挑战。
寿春之战的胜负,除了兵力对比之外,东吴的支援也并未起到关键作用。虽然东吴派出了大量兵力支援诸葛诞,但在实战中却遭受了重创。孙綝的指挥失误以及内部的矛盾使得东吴的支援变得有名无实,无法真正帮助诸葛诞扭转战局。
诸葛诞在战略和决策上的失误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他滥杀无辜,不听劝谏,导致手下的将士纷纷叛变,使得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样的决策失误让诸葛诞一方的士气越来越低迷,最终被司马昭成功攻克寿春。
诸葛诞虽然坐拥十五万大军和东吴的支援,但在寿春之战中却败给了司马昭。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兵力上的劣势,也有战略和决策上的失误,更有外部因素的干扰。这场战役结束后,诸葛诞的命运也走向了终结。这场战役对于曹魏和后来的西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西晋建立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