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飞鸽传书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为什么还要建立驿站
对于古代飞鸽传书的奇妙现象,奇闻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深入解读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信息传递的神秘世界。
“飞鸽传书”,这一画面在古装剧中屡见不鲜。将信件牢牢绑在鸽子的腿上,放飞于天空,等待数日之后,鸽子携带着远方的回信归来。这一幕和谐又美好,让人不禁好奇,既然飞鸽传书如此神奇,为何古人还要费力建设驿站呢?
其实,古人之所以建设驿站,并非仅仅因为鸽子无法传递大件物品,更重要的是飞鸽传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
事实上,我国很早就开始利用鸽子传递消息。飞鸽传书并未大规模推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可靠性和高昂的成本。飞鸽传书依赖于鸽子的归巢特性,无论带鸽子走多远,哪怕相隔千百里,它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并带回远方的消息。鸽子的家只有一个,它们无法往返两个地点。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甲地放飞一只鸽子到乙地,那么鸽子可以顺利返回甲地。但是如果你再次在甲地放飞这只鸽子,它将只会回到甲地,而不会飞往乙地。古代的飞鸽传书只是单程的传递方式,无法实现两地之间的双向通信。
想要在两地之间互通消息,需要在收到鸽子后,通过人力将鸽子送回原地,然后再进行发送,这样的通讯费用显然过于昂贵。
我们的祖先也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将鸽子养在甲地,喂食在乙地,这样鸽子就仿佛有两个家。它们在甲地休息,去乙地“进膳”,在一来一回之间,信息得以互通。但是这样的方法仍然无法解决远距离通信的问题,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古代的飞鸽传书虽然存在,但并未大规模推广。这种传递方式仅仅是单程的,无法实现两地之间的双向通信。驿站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以满足远距离通信的需求。尽管飞鸽传书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但在实际的通信需求面前,它的局限性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