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掌握军政大权 为何始终没有越雷池夺取皇位呢
皇太极离世,皇位争端涌现。在《太祖遗诏》中,多尔衮等人皆有继承权,争夺战一触即发。实力是皇位的后盾,豪格与多尔衮尤为引人注目。经过八旗议事后,出人意料的决定令年仅六岁的福临成为选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则担任摄政王。
多尔衮在入主中原后展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严禁抢掠,团结士绅,甚至派遣多铎在潼关之战中大败敌军。他的威望日增,但在权力的道路上也运用小手段。1647年,他以建造府邸违规为由,罢免了辅政;随后又构陷削爵幽禁豪格,使其一个月便死于狱中。济尔哈朗亦被降为多罗郡王。
随着权势的增长,多尔衮在1645年被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尽管他拥有万人之上的权力,为何却未选择篡位自立?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多尔衮无嗣。在宁锦大战中,多尔衮受伤后再无所出。即便有女儿和妻妾团队,为了继承王爵,只得过继子嗣。在封建社会,没有子嗣意味着身死名灭,更勿论篡权夺位。历史上宗景帝的案例便是明证,多尔衮深知这一点。
权力的制衡也是多尔衮考虑的重要因素。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确保了各个旗主拥有相当的实力,多尔衮虽然控制了多旗并获得族长代善的支持,但仍面临两黄旗实权派的阻遏。篡权行为势必会引发其他旗主的反对。
多尔衮的雄才大略使他意识到篡权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深知入主中原之初,满清根基不稳,篡权行为可能引发内部分裂并吸引汉人的反感。他选择维持现状以图后事。
孝庄太后的掣肘也是多尔衮考虑的因素之一。二者关系复杂,孝庄太后作为主弱臣强形势下的政治家,与顺治帝共同应对天时,也让多尔衮有所忌惮。
多尔衮在面临夺取皇位的决策时,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他的决策体现了对权力制衡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满清未来走势的敏锐洞察。千秋功过难论,多尔衮的一生已然足够成功。
参考资料:《清史稿》、《满文老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