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必须要处死商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商鞅,这位曾经推动秦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的杰出人物,他的命运之路可谓跌宕起伏。他的离世,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无疑带有几分悲壮色彩。商鞅的命运,无论是否谋反,都早已注定。
商鞅出身公族,后师从法家,游说列国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曾成为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临危之际向魏王举荐商鞅,然而魏王并未重视。商鞅看不到在魏国的出路后,恰逢秦孝公广纳贤才,他便前往秦国。
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商鞅得以拜见秦孝公。为得到重用,他准备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方案。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不感兴趣,却对霸道情有独钟。这也暗示了商鞅的施政方向。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改革,旨在富国强兵。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改变了秦国的传统法度,使得既得利益者受到冲击。商鞅的改革势必惹怒贵族阶级。
更甚者,商鞅在推行法律时毫不通融,连太子犯法也会受到处罚。例如,当秦惠文王还是太子时曾犯法,商鞅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这种刻薄寡恩的做法使得商鞅在秦国上下树敌众多。
商鞅迷恋权势,不肯急流勇退。他的势头盖过了秦王,使得秦王对他心生忌惮。公子虔等人在秦孝公去世后,纷纷指责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为了取悦贵族并树立自己的威信,顺水推舟地杀掉了商鞅。
商鞅师从法家,自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却仍觉得自己比吴起幸运。他和吴起一样,旧主一死,新主就要杀掉他们。不同的是,商鞅的确比吴起幸运,他的变法得以继续推行,而吴起的尝试却以失败告终。
商鞅的命运与他的改革紧密相连。他的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他的铁腕执法得罪了贵族阶级和普通百姓。而他迷恋权势、不肯隐退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尽管如此,商鞅的变法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