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耳环最初叫珰 原是为防止女子偷情
耳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那时候被称作“珰”。据刘熙《释名》所述,“穿耳施珠曰‘珰’,兴于蛮夷,盛于华夏。”耳环不仅仅是一件饰品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在古老的年代,女人佩戴耳环有着期盼和寓意。俗语说:“不上轿不扎耳朵眼”,只有在女儿出嫁的时候,才会佩戴耳环,寓意着盼望女儿常回家看看。
史料记载,古代有些妇人因不守妇道,会趁丈夫熟睡时外出与情人幽会。为了约束她们的行为,丈夫会在她的耳根穿洞并扣上金属圆环。这样,每当女人移动时,耳环就会发出声音,提醒她放弃幽会的念头。另一种说法是,女子为了吸引陌生男人,会主动搭讪并请其留宿。次日清晨,男人离开时会送一只耳环作为留念和酬谢。女人耳朵上的耳环越多,越能显示她的魅力和吸引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耳环逐渐成为了女人喜爱的饰品。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耳环的踪迹。《陌上桑》中的罗敷佩戴着“耳中明月珠”,显得分外美丽动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戴着“耳著明月珰”,引人注目。罗隐在《杂咏》诗中描绘的游春女子,“金环耳际摇”,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耳环的魅力。
到了《红楼梦》中,戏子们佩戴的耳环更是别具一格。右耳根内的米粒大小的小玉塞子,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为女子增添了许多妩媚和美丽。当她们忽起忽坐、忽喜忽嗔时,两个坠子就像打秋千一样,灯光之下更显女子的娇媚。
耳环不仅是女子展现美丽的饰品,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古代的“珰”到现代的耳环、耳坠子,它见证了女子在不同时代的风情和魅力。无论是出于约束还是装饰,耳环都是女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