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只不过是流放吕不韦,并未将他赐死,为何吕不韦却要自杀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有着众多令人费解的历史事件,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便是吕不韦在遭遇秦王的流放后选择自杀的事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
在《吕不韦列传》中,当秦王赐给文信侯书信时,吕不韦已被免去相国之职,被贬至河南食邑。书信内容并未明示要夺其性命,只是明确要求将其和家属流放蜀地。当吕不韦接到这封书信后,却选择了立即饮鸩酒自杀。那么,究竟为何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始于对异人的投资,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异人成为秦国国君,自己也因此获得了高官厚禄。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尤其是政治投资。吕不韦在与赵姬的暧昧关系中,虽然精明地寻找替身以规避风险,但仍然难逃命运的捉弄。嫪毐的出现不仅挑战了王权,更使吕不韦陷入困境。尽管他对嬴政有恩,但王室的尊严和王权至上,使得吕不韦最终被罢官并流放。
吕不韦深知自己的存在仍对王权构成威胁。他在相位期间积累的权势和人望,即使被贬职,仍有许多人支持他。他的数千门客以及庞大的政治集团,在朝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嬴政对这股势力保持高度警觉,担心他们危及王权。
吕不韦也害怕被嬴政赐死。从嫪毐叛乱开始,吕不韦预感到自己的结局已定。他担心嬴政下一封书信就是赐死命令。对于一个一生精于投资、鲜有败绩的吕不韦来说,主动自尽或许能在颜面有些许的保全。面对这一无解的死局,吕不韦最终选择了饮鸩自尽。
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了投机和政治斗争。他凭借精明的头脑在商界大获成功,通过投资政治也一度攀上人生巅峰。最终他却因为一次政治投资失误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在面临流放和可能的赐死之间,他选择了自杀,以这种方式保全自己的尊严。这一事件也是我国历史中一则令人感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