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病患求助遭拒-除颤仪能否外借
2022年3月30日,上海浦东新区航昌路某小区发生了一起引人深思的事件。当时,一位哮喘患者的家属急需救助,他们向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借用除颤仪,却遭到了拒绝。这辆救护车已经搭载了一名病情危急的患者,正准备火速送往医院。医生基于“无法现场判断病情”的考虑,坚决拒绝了家属的借用请求。尽管现场有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抢救,但最终患者仍因救治无效离世。浦东卫健委后续对此事件进行了通报,认定医生“处置不当”,并对其进行了停职处理。
这起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除颤仪是否能外借这一问题上。
对于支持除颤仪“不外借”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与制度和责任限制密切相关。救护车上的设备属于公共医疗资源,急救医生在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是不能擅自外借的。相关的规定也明确禁止随意处置仪器,因为这些设备需要专业人员操作,非经培训的人员使用可能会加剧风险。救护车上的设备需要优先保障已接诊的患者安全,如果在转运途中出现心脏问题,设备缺失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也有观点支持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外借除颤仪。他们认为,如果有专业人员在现场(如医生),经过评估后可以考虑出借设备。一些舆论指出,医生在当时并没有尝试协调其他资源(如联系指挥中心),也没有充分评估患者的紧急程度,这显示出在处置上的僵化。
官方对此事件的处理结果是涉事医生被停职,浦东卫健委承认“经验不足、处置不当”并向公众道歉。这也引发了对现行制度的争议。现行的急救流程没有明确“设备外借”的例外情形,这让医生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面临两难的抉择。公众呼吁完善急救资源配置,例如增加AED的普及率,并制定应急预案,以避免类似的冲突。
这起事件引发了关于急救与规则的广泛讨论。其中一个困境是,在急救任务中,医生是否应该承担“超出现有职责”的风险?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优化规则,在制度中纳入“紧急情况下的灵活处置指引”,以平衡规则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检索到该事件的后续进展或制度修订的公开信息。
这个故事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公共急救体系的一次严峻考验。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能够吸取教训,完善相关制度,为未来的急救工作提供更加明确和人性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