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语为何隐藏了千年悬案而且至今无解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公元976年的十月,身患重病的赵匡胤在烛光之下召集弟弟晋王议事。室内的人都被遣退,只有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二人严肃的脸庞。不久,有人看到赵光义起身离席,似乎在躲避什么。紧接着,赵匡胤紧握的柱斧戳地的声音响起,伴随着一声大喝:“好为之!”随后,赵匡胤驾崩的消息传遍宫廷内外。赵光义顺利继位,成为了历史上的太宗皇帝。关于这一事件,历史上有着多种说法和猜测。
有些人认为,赵匡胤当时只是向晋王交代后事,并非因为赵光义篡位夺权。据史书记载,杜曾曾向太祖建议,因后周疆域尚小,应先传位给兄弟,再由兄弟传回他的儿子。太祖听后深觉有理,于是命人起草盟约并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这一盟约的存在也为赵光义的继位提供了正当性依据。然而也有诸多证据表明太宗可能对太祖下了黑手。其中,“金匮之盟”是在太宗继位后才被传出的一种说法。当时太祖的长子赵光美已经成年,太宗却铲除了多位可能的继承人。《太宗本纪》中也提出了诸多疑问关于太宗的继位过程。为何他在即位后匆忙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有“金匮之盟”,为何还要迫害兄弟赵廷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这些问题都让人对太宗的继位产生了怀疑。
那么太祖到底有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向呢?从历史上的一些迹象来看,太祖对赵光义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和重视。太祖出征或外出时都会让赵光义留守都城,并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当赵光义患病时,太祖亲自前往探望并为其烧艾治病。甚至在病重之际,太祖还曾对人说:“光义将来必是太平天子,上苍赐予的福德还要超过我。”这些事迹或许暗示着太祖确实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向。然而历史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难以窥见全貌。“烛影斧声”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千古的悬案令人费解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