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活人殉葬的始作俑者?为何要活人殉葬
殉葬制度,源远流长,起始于我国奴隶制社会。一开始,人们使用活人殉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逐渐推行仁政,殡葬制度也经历了改革。人殉的残酷做法被废除,奴隶主转而使用土偶和草人殉葬。这一变革可谓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一惠及民众的善政却在一场改革后被彻底颠覆。
据《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在位时曾实行暴政,虽然他在位20年并无显著建树,但却恢复了人殉制度,招致千古骂名。他的子孙继承了这一传统,甚至发扬光大。秦缪公在位39年,功城掠地,使秦国称霸西戎,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他死后却有177人陪葬,其中还包括深受人民敬重的三位良臣。这样的做法毁掉了缪公的一世英名。
其后,各诸侯国的君王虽然大多采用土偶陪葬,但仍然遭到士大夫的反对。有人担心,即使以土偶殉葬也会助长以人殉葬的风气。在缪公多年后的秦始皇时代,虽然为了统一版图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征战,无数,但在自己死后的殉葬上却实行了“仁政”,制作了大量的兵马俑作为殉葬品。这一“美好”的愿望却被二世皇帝胡亥打破。胡亥秉承了先祖的遗训,将大量人员作为陪葬,包括先帝的后宫嫔妃和制造陵墓的工匠。
最近,在西郊疑为秦始皇祖母的墓葬中发现了“天子驾六”,但没有发现活人陪葬的迹象。这是否是秦始皇实行“仁政”的又一印证呢?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有能力打开墓穴,了解胡亥到底使用了多少人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也可以解开关于秦始皇墓葬和兵马俑的千年之谜。制造活人陪葬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胡亥,而非秦始皇本人。
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真实的面貌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则关于殉葬制度的历史,既令人震撼,也让人深思。在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视生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