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举人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范进能疯掉呢
在求学的岁月里,我们都曾听闻中举的荣耀。那时我便心生疑惑:仅仅考中一名举人,为何会让一个年岁已高的人激动到疯狂?让我们深入了解举人的地位和权力,或许就能解开这个谜团。
在清代,乡试的选拔过程并不容易。乡试并非在乡村里举行,而是在各省的省城。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而其中的佼佼者,被冠以“解元”的美誉。这些举人们,在第二年被召唤到京城参加会试,那是一场为了考取进士的较量。
乡试之所以让人望而生畏,不仅因为它的试题难度,更因为那是三年一度的考试。范进虽然年岁已高,但其实并没有几次考试机会。三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漫长的考验。这也是他老丈人对他不抱希望的原因,认为他考举人是浪费时间。若想要步入仕途,这是必经的道路。
一旦考中举人,便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官职品级不高,多为八九品的小官。尽管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实际能顺利做官的概率却很低,因为需要等待职位空缺。而且,在当时的官场中,进士的地位更受重视。同样是知县,举人和进士之间,优先提拔的往往是进士。这也是部分清代举人在中举后选择不去做官的原因。
除了做官的资格,举人还享有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见到县级官员无需下跪,还可以领取少量的俸禄。更甚者,如果举人犯罪,县衙要想对他动刑,必须先将其举人的身份剥夺。在清代,一旦有人中举,村民甚至会将其土地依附在其名下以逃避赋税,而举人也能从中获取大量好处。这便是举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举人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对于范进这样的考生,长期被他人轻视,一旦得知自己中举,那种激动和荣耀足以让人疯狂。这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回报,更是他向社会、向家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的疯狂,其实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