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坚持以脱贫攻坚
在“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中国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减贫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这场攻坚战的背后,是一系列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与全局性的战略部署。
一、规划先行,全局统筹
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这份规划聚焦于14个特困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提出通过多元化的路径实现脱贫。其中,“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的“五个一批”工程,不仅展现了精准扶贫的方略,也体现了中国对防止返贫的重视。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贵州等贫困地区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二、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中国通过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人口数据库,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群体实施不同的帮扶措施。大数据平台的运用使得动态监测返贫风险成为可能,确保帮扶措施能够持续有效。产业与就业的“双轮驱动”策略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832个脱贫县培育的特色支柱产业中,贵州的优势产业带动了大量就业,使得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稳定增加。
三、成果显著,长效保障
“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攻坚成果丰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017万减少至551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中国还通过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来巩固脱贫成果,将脱贫地区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中,推动可持续的内生发展。这样的政策实践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目标,也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三五”期间的脱贫攻坚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中国成功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典范。这场攻坚战的胜利,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