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之位为何优先考虑嫡子 这个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古代王朝的太子立储制度:传承与稳定的关键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古代太子立储的深层次,希望对您了解古代历史有所帮助。
在古代中国,王位的传承并非一定由帝王的儿子继承。早期,如尧帝便是将王位赋予了并无血缘关系的舜。为保证新君主的稳定,他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丹朱放逐到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传统的演变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王权继承观念的变迁。自商朝开始,立储制度逐渐确立,嫡长子成为首选继承人。商王帝乙预感到自己的时日无多,召集大臣们商讨立太子的事宜。尽管他有三个儿子,都是一母同胞,表现均十分优秀,但商朝太史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强调,“子以母贵”,只有王后所生的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最终,老三受德被立为太子。帝乙去世后,受德继位为王,即帝辛。关于这位太史的身份,有人猜测是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若是真如此人所说,那便对比干来说颇为讽刺。众所周知,比干因冒死劝谏而被纣王处以极刑。
这种“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制度在商纣王时期被历代王朝采纳并严格执行。“存在即合理”,这一制度能够在几千年间被当作选立王储的依据,显示了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后宫的争斗激烈,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便可能引起混乱。以贤德为标准难以区分高低,以功劳为标准也难以量化。“子以母贵”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了嫡庶之分,确立了继承人的资格范围,确保了权力平稳交接,对国家和家庭都有利。若不按此规矩行事,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废长立幼”或“兄终弟及”的现象往往伴随着血腥的争斗甚至整个王朝的覆灭。如周幽王、赵灵武王以及李世民等的故事都是例子。古代在选接班人时若没特殊原因不立嫡长子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古代的立储制度在维护王朝稳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