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网络安全贵州
贵州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网络安全方面,构建了一个多方协同的保护机制,将法治建设、家校合作与教育创新紧密结合,为孩子们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一、制度保障与法治建设的坚实步伐
贵州以立法为先导,率先出台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了各方责任和权利,为网络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其中,六盘水市更是走在了前列,推出了《网络普法工作机制》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方案》,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开展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违法行为,用实际行动守护孩子们的网络空间。
二、家校协同教育的双重保障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省中小学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职业院校更是建立了“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基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强化实践教育。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检察机关通过法治副校长进社区、电台普法等方式,指导家长识别网络风险,推动家长与学校共同防范网络诈骗。教育部门也制作了一系列网络安全课件和动画视频,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三、教育创新的多元化与科技赋能
贵州在网络安全教育上不断创新形式,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趣味场景中,如榕江县古州镇中心校结合“哪吒”IP、无人机表演等创新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科技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贵阳市推广的“法管家”AI法律大模型,为家庭提供智能法律服务,帮助解决网络纠纷。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也集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功能,简化家长举报不良信息的流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社会共治与长效宣传
贵州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实现了社会共治,司法、网信、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网络普法行”活动,强化法治宣传。社会力量也被动员起来,退役军人参与“守护未来”志愿服务,社区组织防骗讲座,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贵州通过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技术防范和社会协同等多方面的措施,为中小学生网络安全及家庭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让孩子们在安全和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种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其他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