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都想当状元?不是官胜似官
在古代,官员的身份是由多重因素构筑的。让人梦寐以求的便是那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爵位,这无疑是金字塔尖般的存在。能在乱世中跟对老板、混成开国元勋,这样的机遇实在难得。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在出身和品级中寻找自己的官场道路。
追溯至隋唐以前,官场的入门证便基于出身。出身的含义在此时有了新的诠释,文武两途成为主要路径。要么凭借一身武功,在沙场上建功立业;要么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种途径,便是平民进入官场的主流方式。至于清朝的买官行为,因其不入流的做法,在此暂且不论。
宋明两朝,重文轻武的风气盛行,以文制武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导致武将出身的官员在官场上的地位比科举出身的官员要逊色不少。品级高于文官的武将,在面对文官时下跪的情形,也屡见不鲜。
科举之路仿佛成为古代官场的黄金大道。能考得一个秀才,便能立即在当地崭露头角,拥有功名在身,见县官不用下跪,百姓自然敬畏三分。影视作品中商人欺凌穷秀才的情节,只是戏剧性的展现,实际上商人在面对秀才时也必须谦卑三分,因为身份的差异摆在那里。
秀才如此了得,若能进一步中举,那更是如日中天。在县域重大活动中,举人无疑是县太爷的座上宾。中央和省里来人,举人也能够出面陪同。若有意从政,当个主簿典吏教谕等职位绰绰有余,甚至个别有门路的还能担任县令,日后晋升为知府道台。
举人的官场发展也有瓶颈。有考试能力的人们,还需进京赶考,寻求一丝机遇。若运气好中个进士,那便是祖坟冒青烟的喜事。看看现今各地的县志,能够中进士的人,无一不被载入史册名垂青史。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便意味着一张光明正大的官场入场券。最小可担任七品知县,日后若无大灾大难,退休前混个三四品副部级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