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什么?是三家分晋吗
《资治通鉴》的开篇,以三家分晋的事件作为历史的起点,这一选择并非随意之举。司马光深谙这一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他认为这是君臣之礼彻底破坏的象征,是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以此为开篇,旨在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周纪第一篇,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大事件。在这一时间点,周天子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一行为引发了司马光的深刻反思。他明确指出,天子的职责在于维护礼制,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不得逾越。名不正则言不顺,礼制的重要性无以复加。
对于周天子封晋国大夫为诸侯的行为,司马光痛心疾首。他哀叹政道的衰败,朝纲政纪的散失毁坏,以及礼制的大幅度丧失。他强调,礼制丧失的根源并非在于韩、赵、魏等诸侯的强盛,而在于周天子的自身行为。当君臣上下的礼制已经败坏,天下人便会以智谋和实力相争,圣贤的后代也难逃国灭家亡的命运。
司马光以晋文公请求隧葬礼仪而被周襄王拒绝的事例,来阐述名分的重要性。他指出,即使周王室地域不大、民众不多,仍能为天下宗主,威震诸侯,其原因在于名分的存在。他痛斥晋国大夫侵暴蔑视国君、瓜分晋国并得周天子宠护加爵的行为,使得人人都知道名分已经无法守住,从而抛弃名分,先王的礼制也丧失殆尽。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贯穿了他对以后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他深感君臣之礼的崩坏是天下混乱的根源。他通过《资治通鉴》这一巨著,试图总结历史教训,警示后人。他的这一叹息,不仅是对周王室的失望,更是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忧虑和担忧。
在这部著作中,司马光展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他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生动有力的文字阐述了礼制的重要性。他的观点丰富而深刻,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