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理发被直播顾客成商家引流工具
消费场景直播乱象:从引流工具到隐私边界的挑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直播已成为商家吸引客源的新宠。一种新兴现象正引发社会关注:商家在餐馆、理发店、健身房等场所,未经顾客允许,通过隐蔽摄像头或手机进行24小时直播,将顾客的用餐、理发、健身等日常行为实时传播至网络平台。这种“被直播”的消费场景,不仅让顾客成为商家引流的工具,更引发了隐私权与肖像权的法律争议。
一、直播乱象浮出水面
商家利用真实消费场景进行直播,吸引线上流量并转化为线下消费。这种直播并非毫无瑕疵。北京某小吃店的案例让人警醒:顾客在点餐柜台附近用餐时,正脸及行为全程被直播。类似的场景还在其他城市不断上演,健身房、理发店等场所均成为商家的直播场所。部分直播间甚至出现恶意弹幕,对顾客外貌、举止评头论足,给消费者带来不适。
二、法律风险的警钟长鸣
《民法典》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公开其肖像。商家的这种行为已涉嫌侵犯隐私权、肖像权及个人信息权。西安某餐厅因未告知顾客进行直播而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的案例警示我们: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但现实情况是,商家常以“公共场所无隐私”为由推责,消费者因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原因选择沉默,导致侵权行为屡禁不止。
三、背后的驱动力与治理难点
商家为何如此热衷于消费场景直播?低成本营销驱动是关键。商家通过直播营造“真实感”,吸引客源。当内容创作能力缺失时,顾客成为免费“群演”,降低营销成本。商家的隐蔽性与侥幸心理也是治理难点之一。摄像头常与监控设备混放,顾客难以察觉被直播;即使发现,商家可能以“偶然入镜”等理由搪塞。
四、多方合力解决乱象
针对这一乱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法律与监管要强化。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直播商家采取限流、停播、罚款等措施,并明确“未经同意公开视频即侵权”的判定标准。消费者需主动维权。发现被直播时,应立即制止并保留证据,通过平台举报或法律途径维权。平台责任也要落实。直播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对涉嫌侵权的直播间采取限流、关闭等措施,并建立便捷的侵权投诉通道。
商家利用消费场景直播引流的行为已引发法律争议与消费者不满。解决这一问题需法律约束、消费者意识提升及平台监管三方形成合力,共同遏制“被直播”乱象,实现商业利益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