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那么痛恨日本,却将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中日之间的纠葛,可追溯到千年之前,那时的日本尚未有现今的名称,被称为倭国。
随着历史的演进,倭患逐渐成为明朝的心头大患。史料记载,仅在洪武年间,倭寇的入侵次数就多达四十余次。面对这一局面,明朝皇帝朱元璋无法再忍让。
即位之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他派使臣向周边各国示威,高丽、等国纷纷前来称臣,然而日本却毫无反应。
洪武二年,朱元璋再次行动,派使臣出使日本,并携带一封严肃的信函。信中明确表明,如果想称臣,就需前来朝廷;如果不愿称臣,则需管好自己的人。若再骚扰明朝,明朝将出兵日本。这次交涉并未取得理想结果。怀良亲王脾气暴躁,斩杀五位明朝使者。
洪武三年,朱元璋并未放弃,再次派人出使日本。经过唇枪舌战,终于使怀良亲王有所动摇。他派人向明朝送去贡马和土特产,并送回了被倭寇抓走的中国人。这只是暂时的缓和,因为怀良亲王并非国王,无法决定国家大事。日本国王与怀良亲王意见相左,不同意与明朝交涉。
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向明朝表示臣服并献上贡品,但朱元璋拒绝了,并回信责备日本国王。尽管日本在回信中态度强硬,甚至贬低朱元璋,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了忍耐。尽管有人劝他讨伐日本,但他选择了将其列为“不庭之国”,禁止日本来中国贸易,并将这一决策写入祖训。他还告诫子孙后代,永不攻打日本。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选择攻打日本呢?
并非是因为惧怕。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天下初定,朱元璋已厌倦战事,不愿再大动干戈。更重要的是,日本不足以构成威胁。在他看来,日本是蛮荒之地,毫无价值可言。然而如果他能预知后世历史的发展,恐怕他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解决这个隐患。中日之间的纠葛和影响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这段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故事仍值得我们深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