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峰医院作为新三板上市的民营医疗集团,近期因高额广告投入与持续亏损并存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人们开始质疑其运营模式,尤其是财务困境和经营表现。
一、财务困境与经营表现
这家医院正面临着财务上的严峻挑战。自2020年起,长峰医院连续两年的归母净利润均出现超过3000万元的亏损。到了2022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减少5.12%,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153.23%。与此其资产负债率也从2017年挂牌时的12%迅速攀升至2022年6月的71.6%,资金链的压力显而易见。不仅如此,其盈利能力也在逐渐下降,毛利率从五年前的较高水平降至约20%,净资产收益率自2020年也转为负数。
二、广告投入规模与争议
长峰医院在广告投入方面同样引人注目。每年的广告投入超过亿元,主要用于线上线下推广。其广告营销模式却饱受争议。广告内容被指责存在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等问题。医院通过广告吸引患者,依赖“卖药、开检查”等传统盈利模式来维持现金流。
三、矛盾背后的运营逻辑
长峰医院在这种矛盾背后的运营逻辑值得深思。作为覆盖多个城市的连锁医院集团,长峰医院需要通过广告来维持品牌曝光以吸引患者。特别是在血管瘤等专科领域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高广告投入几乎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尽管亏损,他们仍将资金优先投向营销而非医疗质量的提升或债务的化解,这暴露出经营策略的偏差。
四、行业影响与监管反思
长峰医院的现象对医疗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额的广告费用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加剧了“看病贵”的问题。过度营销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部分旗下医院甚至曾涉及医托骗局。现行制度对民营医院广告内容审核及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约束,监管的缺失使得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最近发生的火灾事故进一步暴露了长峰医院在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与长期存在的“重营销、轻管理”模式形成叠加效应,可能进一步加剧其经营危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