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平三藩时,康熙为何会纵容图海一路抢掠
康熙帝,这位少年登基的帝王,其治国之路充满了波折。在他执政的早期,首要大事便是削平三藩,然而这一过程中却发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所谓“三藩”,指的是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他们在清初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削藩之初,康熙与三藩之间的一场博弈悄然展开。吴三桂以老辣的手段麻痹了康熙,使得康熙在放松警惕之际,吴三桂暗中联合耿、尚二藩叛变。这一变故使得清廷一度陷入被动。
正当康熙面临南北夹击的困境时,孝庄皇太后向康熙推荐了一位将领——图海。这位将领虽在军事上并无显赫战绩,但其早年刻苦读书、勤奋上进的经历引起了孝庄的注意。顺治帝曾心识其人,欲重用之,但又恐众人不服,因此采取了微妙的策略。
图海虽在军事上并非科班出身,但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在此次平定察哈尔王的叛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图海受命征讨察哈尔王,但康熙面临无兵可派的困境。于是孝庄下令贵族献出家奴组成兵马。这些家奴并无战斗力,但图海却以其独特的策略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图海纵容士兵沿途抢掠百姓财物,以此提振士气。当士兵们尝到了抢掠的甜头后,对图海不再有抱怨,反而士气大振。这一看似违背道德的行为,实际上是图海智谋的体现。他在决战前对士兵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他们如同一群亡命之徒,奋勇杀敌,以一敌十。最终,清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
其实,在决战之前,康熙已听闻图海纵容将士抢掠之事。但面对无奈之举,康熙选择了沉默。他明白图海的用意,也明白这是激励士兵、稳定军心的手段。康熙选择了宽容,等待图海凯旋后再作处理。
这场叛乱的成功平定,不仅展现了图海的智谋和才能,也展现了康熙的明理和宽容。这场战役成为康熙和图海共同创造的奇迹。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清朝存亡之际的一缕曙光。这场战役也让我们看到了领袖人物在危机时刻的决策智慧和用人之道。等图海凯旋而归,康熙皇帝并未对其施以责难,反而赞赏道:“将士们抢得好!仗打得好!”
为何康熙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原来,图海带领家奴军队回到北京后,弹劾他的奏折犹如雪花般纷纷飞至康熙的御案之上。康熙召图海入宫,质询其为何纵容将士们抢夺百姓财物。图海机智地解释道:“我所率领的士兵大多是骄纵的家奴,他们被派往战场时,心中早已充满了不满与抱怨。若我们不能满足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他们怎会为我们拼命作战?陛下您早就洞悉此事,却未曾对我加以指责,这更显示出您的英明睿智。”
马屁虽好,但真情更动人。图海的一番话,让康熙听得心花怒放,直接对图海加官进爵。大臣们看到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也都不敢再对图海进行弹劾。
从军事角度而言,图海带领家奴战胜察哈尔王,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奇迹。细细品味,图海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他精准地把握了三点:
图海以快制胜,他一路急行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他深刻理解家奴们的心思。对于家奴而言,“忠君爱国”的道理可能并不那么深入人心,实际的利益才是驱动他们的关键。图海利用家奴们为了抢夺财宝而战的动机,成功地取得了胜利。
图海也洞悉康熙皇帝的心思。他知道康熙不会在关键时刻对自己进行惩罚,这样的信心使得他的计策能够顺利实施。
从本质上说,图海的战术虽然有效,但却并非正道,只能运用一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封建君王在政治面前,往往将“爱民如子”放在次要位置。对于封建君王而言,政权的稳定远比百姓的利益更为重要。这一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