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对阵三年,其他五国在干嘛,竟没人选边站队是为何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发生于东周战国后期,主要对决双方为秦、赵两国。这场战役对于赵国来说可谓是元气大伤,同时也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步伐。作为战国历史的转折点,长平之战标志着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公元前260年~前260年)。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赵国决定调整战略,由主战派少将替换主防御的老帅。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和军规,并更换了军中将吏,积极组织进攻。秦国方面也在暗中换帅,名将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分割包围赵军,最终予以歼灭,使赵括的几十万兵马被困长平玄式谷底,多次突围失败。最终,秦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单打独斗,没有第三方势力的参与。在战争初期,赵国曾游说各国,希望形成魏、韩、赵、楚四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通过警告魏国,使魏国退出了联盟。其他各国见魏国退出,也纷纷退出。直到三年后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坑杀了赵国40多万兵马。
其他国家的观望态度并非仅仅因为秦国的警告。他们希望秦、赵两国能够两败俱伤,不愿看到任何一方独大。在战争之前,秦国和赵国的兵力相当,是当时的“二强”。如果赵国获胜,成为天下霸主,这也是其他各国不愿看到的。其他五国选择了不插手此战,持观望态度。这也说明了他们希望看到秦、赵两败俱伤,谁也不愿出手相助。这也反映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考量。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影响深远,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这场战役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