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秋收起义后临阵脱逃?
毛泽东的壮丽人生,历经磨难,却孕育出一段鲜为人知的“三落三起”的壮丽篇章。《解放军报》近日撰文指出,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从领导秋收起义中逐步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径,却因此遭到党内主张“城市中心论”者的反对。这是毛泽东首次“落”下的主要原因。
首“落”,毛泽东被误解并“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面对秋收起义的挫折,他果断决定转向农村,然而这一决策却被视为“临阵脱逃”。此后,尽管他为中国保存了革命火种,但误解与谣言使他背负了不必要的负担。
随着领导的一次次失败,人们开始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他不仅让起义队伍有了归宿,而且为众多队伍树立了榜样。这时,中央对他的误会也逐渐消散。第二次跌落又来临了。在红四军内部的大争论中,他落选前委书记,不得不离开红四军。直到中央对毛泽东的理论进行肯定后,他才得以重返红四军。
第三次跌落更为复杂。这次主要源于与中央在革命方式上的根本分歧。中央坚持占领中心城市为主,而毛泽东则坚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当时从苏联归来的中央负责人对此持批评态度,甚至讥讽毛泽东的理论。这使得他再次成为中央批判的对象。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红军被迫长征时,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随着他在红军和中央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红军逐渐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每一次跌落都是一次磨砺,每一次崛起都是一次证明。毛泽东的智慧和勇气,为革命找到了新的方向。他的决策与行动虽饱受争议与误解,但最终赢得了历史的认可。他的坚韧不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磨砺与历练,使他在革命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