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谈孩子刷手机上瘾
近期,社会热议“孩子刷手机上瘾”的现象,知名媒体人白岩松就此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公众对手机依赖问题的思考。以下是白岩松关于此现象的核心观点及建议的综合整理。
一、现状与影响分析
手机依赖现象已不仅仅是青少年群体的问题,成年人中也普遍存在。据调查显示,超过86%的人存在无目的刷手机的行为,近八成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其中,短视频和游戏成为主要的沉迷方向。部分孩子因沉迷于手机,甚至忽略了正常的作息和学业。这种现象的普及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快餐式的手机内容如“2分钟读完一本书”等,导致严肃的阅读习惯逐渐流失,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浮于表面。长期依赖碎片化信息,可能会引发“文字失语症”,导致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过度使用手机会挤占本应用于学习或创造性活动的时间,而这些“无聊时光”往往是创新的土壤。
二、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如限定使用时段和场景。家长自身也要减少手机依赖,为孩子树立榜样。避免简单的禁止,家长需要与孩子沟通,传递手机使用的利弊,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阅读和社交等线下活动,用有意义的内容替代手机带来的空虚感。对于孩子减少手机使用的行为,家长可以通过正向激励如表扬、奖励等方式进行强化。
三、教育与社会协同措施
解决手机依赖问题也需要教育和社会的协同努力。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家长需要主动承担教育主体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广与实施,为家长们提供了法律支持。教育机构可以推广数字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如设定手机使用时间限制和明确学习目标。社会也需要正视“电子时代不可逆”的现实,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解决方案。
四、个人习惯的长期培养
个人习惯的长期培养是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阅读、运动等方式充实生活,减少因无聊而产生的刷机冲动。要警惕算法推送导致的认知固化,主动接触多元信息,促进思维提升。
白岩松强调,解决手机依赖问题需避免极端化思维。既不能仅呼吁“救救孩子”,也不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在家庭引导、社会支持与个人自律之间寻求平衡。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