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四海的康熙,为何要让曹雪芹父辈发卖人参?
康熙皇帝:一位爱财的“圣主贤君”
康熙皇帝,被誉为“圣主贤君”,以其仁慈宽厚的形象深受后世人的尊敬。史料中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公案,揭示了康熙皇帝精于算计的真实一面。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一副药“人参养荣丸”都不陌生。小说中,为了找到二两上等人参给王熙凤配药,贾府上下翻遍只找到几枝簪子粗细的次品。最终,幸好让家里铺子的伙计找到二两“原枝好参”,才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小说中的这一幕,反映了当时人参的珍贵。
在康熙、雍正年间,人参是极为名贵的药材。每两人参30两银子,到了嘉庆年间,价格更是涨了几倍。为何清一朝人参如此稀罕?原来,野生人参仅产于东北深山老林。清朝从东北入关后,为了防止挖坏“龙兴之地”,禁止百姓出关挖人参。市面上的人参稀少,官员难以享用。
皇家例外。康熙皇帝对他库府里的宝贝人参看得非常紧,宫中动用一两人参都必须要经过他御笔亲批。作为当时天下最大的人参“囤积商”,康熙皇帝的算盘早就打得啪啪响。
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居然去信询问貂皮、人参在南方有无市场。尽管当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已经去世,曹家依旧是康熙的心腹。康熙将一千多斤人参交给曹頫等江宁织造官员去发卖,这一举动不仅揭示了康熙对商业的敏锐洞察,也展现了他精明算计的一面。
这一千多斤人参在江南被抢售一空,共卖了二万九千六百十三两余银子。这笔巨额收入自然归康熙的内库。为了节省运费,康熙又巧妙地利用国家机器周转,将这笔银两交给当地国库,用来抵销户部拨给地方的经费,再由户部把等价银两直接缴纳“内库”。
从这一桩卖人参的公案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并非只是仁慈宽厚的君主,他也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和算计能力。他的行为展现了人性之复杂和多面性。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一位爱财的“圣主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