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买书真的很贵吗 一本书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从古至今,书籍一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但古代购书的艰辛,却鲜为人知。跟随奇闻网小编的脚步,让我们一同古人购书的点滴故事。
如今我们随手买一本书,已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然而在古代,读书却是少数人的特权。那时,书籍的价格高昂得让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望而却步。他们为了求学,不得不前往富人家中做工,甚至凿壁借光,只为偷上几眼书。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这样励志求学的故事。
早在东汉末年,尽管造纸术已经发明,但对于古代社会而言,这仍是一项高科技,大多数人难以承受其费用。在活字印刷术问世之前,书籍的制作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术。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有错,必须从头再来,使得书籍的人工成本极高。
南宋淳锡年间,苏州地区印刷一部《大易粹言》所费甚巨。除了纸张,还有材料费用和印刷工人的工资等开支。令人震惊的是,这部书的标价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近两千元。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清朝的徐增在书中记载了一部名为《元气集》的书。这部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页,却价值十六两白银。在晚清时期,由于白银内流引发的通货膨胀,这部书的价格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多元人民币。就连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为了购买一部《二十三史》而倾尽所有积蓄并借贷。他的举动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和支持。
明朝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中贫穷,无法购书,只得向富家借书抄写。”许多穷苦的子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借书抄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代的明人大儒。相比于古人,现代人真是幸福至极。
回望古代,购书不易,却孕育出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他们为了求学不惜付出一切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如今我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