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刽子手 技术让人啧啧称奇
刽子手:历史上的冷血与技艺
提及刽子手,人们脑海中或许会出现电视剧中的场景:一个面容凶恶的大汉,手持利刃,一挥之下,人头落地。但这形象,仅是影视作品的刻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刽子手的记载并不多,他们往往仅在刑罚被提及时顺带被记录。因为这一行当,沾满血腥,迷信之人认为他们在阴间欠下无数债。社会地位低下,许多刽子手选择独身,无子嗣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为邓的刽子手,他从事这一行业直至废除这一刑罚。别以为刽子手的工作只是简单地砍下头颅,其实这里面蕴含着技术要求。邓海山在出师前,据说以南瓜练刀法,晚上则练习砍蜡烛。他的技术精湛到何种程度?在古代,斩首往往身首异处,但他却能将头砍下,同时保证皮肉的完整,而且监斩官难以察觉。
刽子手并非中国的专利。在法国,有一个专门的刽子手家族——桑松家族。他们曾是世袭的公务员,可以向周围居民收取税费。行刑时,他们穿着华丽,将行刑变成一场表演,因此被人称为“巴黎老爷”。历史上,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一家,就是由桑松家族处决的。
桑松家族原也是贵族,其中一位家族成员为了爱情,选择继承刽子手职业。这位原本听到打犯人都可能吓晕的“柔弱”女婿,成为专业的处刑人。当时欧洲的刽子手,和古代中国一样,人见人躲。但由于报酬丰厚,桑松家族将这一职业代代传承。据说家里的三代从7岁起就成为每场行刑的监督。在那时,断头台的处刑场就像表演台一样,而桑松家族中最出名的第四代,亲手处理了近3000人。
无论是中国的邓海山还是法国的桑松家族,这些刽子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不仅是执行者,更是技艺的传人。在冷血的背后,隐藏着精湛的技艺和对生命的绝对掌控。他们的人生,既是传奇也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