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阿哥都是有登基划分的 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对于未曾了解阿哥级别的读者,以下是来自奇闻网的小编带来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
在清朝,爵位制度十分复杂且详尽,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宗室成员的爵位制,另一种则是针对非宗室成员的爵位制。对于爱新觉罗家族,也就是清朝皇室家族来说,他们的爵位制度共分为十二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等,一直到最后奉恩将军。
说到清朝皇子的爵位,我们可以看到在八十八位皇子中,亲王有三十人、郡王十一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以及辅国公一人。显然,亲王和郡王是清朝皇子主要的爵位。这些贝子以下的爵位大多是由皇子获得的,这也与历史上的皇位争夺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被封为辅国公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子,他曾是最初的敦郡王,但因拥护某一方而被幽禁并夺爵,直到很久之后才被封为辅国公。另外两位贝子分别是康熙皇的长子和九子,他们也是皇位斗争的牺牲品。而在乾隆时期,皇十二子终身未被封爵,直到去世后才被追封为贝勒。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他们所享有的护卫、典卫以及蓝甲、白甲待遇也有所不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这样的重要人物,在康熙临终时只是普通的“十三阿哥”。在清朝,阿哥获得高爵位并不一定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有些阿哥因为生母受宠或是皇帝认为其聪明可爱而得到封爵。也有一些阿哥因为生母受到排挤而一生无法获得封赏。
在皇子们被赐名之后,他们通常被称为皇子。按照位次,他们会被称为皇长子、皇次子等等。当皇子们到了十五岁时,他们会通过一定的程序请求封爵,而所封爵位的高低最终由皇帝来决定。这一制度充满了人情世故和情感因素,让人不禁感叹人比人气死人。但无论如何,阿哥们的生活和命运都与这个爵位制度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