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皇帝能忙成什么样子?朱元璋父子来告诉你

奇闻趣事 2025-04-22 13:33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在深宫之中,一位名为茹太苏的大臣呈上了他的奏折。这奏折洋洋洒洒竟有万字之长,直至第五千字才触及正题。朱元璋阅览后大为震怒,命人对茹太苏一顿暴打。事后,虽然朱元璋宽慰茹太苏,但也向他抱怨道:“你为何要用上万字来阐述五百字就能说明的事情?我做皇帝也不容易,每天阅读这种冗长奏折,我怎能承受得起?”

不只是朱元璋,连后来的皇帝朱棣也有受不了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设立了“文渊阁”,让五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起初,这些官员只是皇帝的秘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渊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明朝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与此为了强化皇权,明朝还逐步加强了宦官的权力,这也为后来的“宦官专权”现象埋下了伏笔。

在文官的内阁权力与宦官权力的并行之下,皇权成为了明朝最高统治者稳固的铁三角之一。朱元璋早期建立的专制体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随着内阁制度和宦官司礼监制度的日益成熟,明朝的行政体系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在这一制度下,原本依赖皇权的体制开始实现自我运转,即使在皇帝不参与的情况下,也能有条不紊地运作。

这一变革使得明朝的皇帝们得以轻松许多。他们不再需要像朱元璋那样,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奏折。只需要通过内阁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盖章批准即可。皇帝只需听取汇报、点点头,国家就能正常运转。

史料中常常提及明朝的某些皇帝多年不上朝的情况,然而即使如此,他们依然能有效地掌控群臣,确保朝局的稳定运转。这一切的根源正是由高度专制和极度强化皇权的体制所带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帝王在这一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妙的调整,虽然在表面上不改变“祖制”,但在关键之处做出了微妙的改动,使得原本让皇帝忙碌的体制,最终变得让皇帝悠闲。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