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穿睡衣出行被公开曝光
曝光风波:宿州市城管局对睡衣出行者的公开曝光引发的争议
一场关于睡衣出行的争议在宿州市掀起。安徽省宿州市城市管理局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曝光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素养》的文章,文中公开曝光了七名市民穿着睡衣出行的行为,并附上了他们的未打码正面照片、姓氏、部分身份证号以及行为发生地。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该事件一经发酵,便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部分网友质疑,穿睡衣出行是否真的是一种需要被公开曝光的“不文明行为”,并且批评这种曝光方式侵犯了个人隐私。在这场争议中,宿州市城管局承认审核把关不严,表示曝光的内容和方式确实欠妥,并已删除相关文章,公开致歉。
宿州市当时正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文明办推出的《宿州文明二十条》中,确实包含了“市民不能穿睡衣上街”的倡议。城管部门解释称,曝光的目的是倡导文明行为,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疏漏。律师指出,穿睡衣出行并未违反法律,仅属于不文明行为,城管部门无权进行行政处罚或公开曝光。这样的曝光行为涉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与处罚如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性质不同。
舆论普遍认为,城市文明公约属于倡议性质,公权力部门应该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来推动落实,而非通过强制曝光的方式。宿州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对公共管理中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关注。
宿州事件并非孤例。比如某房产销售人员因穿睡衣接待客户也曾引发讨论,但其行为被解释为职业紧急需求,舆论态度相对宽容。这反映了公众对于“睡衣出行”的评判标准存在情境差异,并非一概而论的不文明行为。
宿州事件揭示了城市管理中“文明倡导”与“权利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公权力部门而言,在推动文明建设时,必须严格界定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避免滥用曝光等强制性手段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希望未来在倡导文明行为的能够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真正做到法律与道德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