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丑化国人上海消保委发声
广告争议事件:从三只松鼠到上海消保委的立场与反思
在广告的世界里,形象塑造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一场关于三只松鼠广告形象的争议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回溯至2019年10月,三只松鼠发布的一组“国潮风”宣传海报,因模特妆容呈现的独特风格,一时间激起千层浪。
三只松鼠的广告策略原本意在展示国潮之美,却因广告中的模特妆容“眯眯眼”特征被部分网友解读为迎合西方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故意丑化国人的争议。面对这一争议,企业在风波初起时就迅速回应,坚决否认有意丑化,并立刻替换相关页面,同时自查其他产品宣传内容。涉事模特也公开表态,强调其外貌特征与个人表演风格相符,绝无迎合任何贬损形象的动机。
这场争议也引来了上海消保委的关注和发声。上海市消保委认为,消费圈的审美确实需与时俱进,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个体外貌特征,而在于商家是否主动迎合了那些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性标签。消保委的立场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容貌歧视和对个人外貌的攻击,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个体特征与商业动机的区分。
舆论场上,这场争议同样激烈。支持方认为审美应多元化,单眼皮、细长眼型也是一种正常的外貌特征;而反对方则指出,“眯眯眼”在西方语境中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企业使用此类形象显然忽视了文化敏感性,客观上可能强化偏见。这场争议还引出了广告合规性的问题,海报中涉及的其他细节如伟人形象及不当文案也受到了审视。
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来看,这一事件反映了公众对文化符号的敏感性在不断提升。企业在追求商业创意的也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文化因素,避免因缺乏历史语境认知而引发争议。而在舆论场中,理性讨论与情绪化攻击并存的现象也提醒我们,在公共议题中引导良性对话的重要性。
广告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宣传,更是文化和价值的交流。在这个时代,企业和社会都需要更加敏感和审慎地对待每一个广告形象,避免因误解或误判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