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中秋装是丧服 业内人士发声
关于上海迪士尼玲娜贝儿中秋限定款毛绒玩具服饰的争议,业内相关人士和文化研究者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争议的源头
玲娜贝儿的中秋限定款毛绒玩具服饰,因其采用“左衽”设计而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在汉族传统服饰中,“右衽”是常态,而“左衽”在历史文献中多与少数民族服饰或丧葬习俗相关联。这一设计引发了争议。
二、专家及业内人士的见解
1. 服饰性质的界定:
汉服爱好者及专家指出,玲娜贝儿的服装并非传统的汉服。其袖型、结构等均不符合汉服的传统形制。它更多地是属于“汉元素”风格,我们不应以汉服的标准来评判它。
2. 历史与文化的背景:
学者指出,“左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场景有所差异。在中原地区,以“右衽”为主,便于右手活动;而游牧民族因骑射的需求则多采用“左衽”。在汉族传统中,“左衽”确实被用于死者的衣物,以表示阴阳的区别。迪士尼的设计可能仅仅是出于造型的随意性,而同系列的钥匙圈款为“右衽”,也显示了设计的非统一性。
3. 文化包容性的讨论:
部分观点认为,现代的“中国风”设计不必完全遵循古老的规则。过度强调服饰的形制可能会阻碍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汉服的改良款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对迪士尼的“左衽”设计过于苛责似乎缺乏依据。
三、品牌方的回应:
上海迪士尼官方对于“左衽”争议并未明确回应,仅表示已关注该问题并会持续跟进。商品宣传中并未使用“汉服”来描述,而是标注为“中秋特定”“中国风造型”。
四、舆论的两极分化:
这一争议引发了网友的两极化讨论。一部分人认为应尊重传统符号的严肃性,对玲娜贝儿的中秋限定款毛绒玩具服饰的“左衽”设计表示不满。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玩偶服饰不必承载过多的历史考据功能。他们认为过度解读可能会造成文化传播的割裂,并认为迪士尼的设计只是出于创意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这种争论展示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不同理解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