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入寺为尼 还是被金屋藏娇
幸好当时的嫉妒与愤怒之中夹杂着对高宗和在感业寺中的秘密事件的窥探欲,促使有人在暗中操纵武氏留下长发,并劝说高宗接纳武氏以争夺萧淑妃的宠爱,使得武氏得以再度入宫。当我们深入唐史时,却发现关于感业寺的记载异常神秘,其具体位置难以寻觅。
台湾学者李树桐认为,武氏并未真正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而是被秘密安置在宫外某处,得以保留长发。等到昭陵丧事告一段落之后,高宗与武氏认为外部环境已经宽松,于是将武氏重新接入后宫,封为昭仪。李树桐提出,关于武氏入寺削发为尼的故事,实为许敬宗为讨好高宗和武后而编造的谎言。
尽管李树桐的观点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并被剑桥隋唐史所记载,但我们仍需审慎对待。关于感业寺的地址不明,武则天登基时未见感业寺尼众支持其政权,也未有对寺内僧尼的恩怨赏罚记录,这些似乎都证明武则天与感业寺无关。虽然当时宫中流行高髻,但头发的长短并不会成为武氏入宫的障碍。而且,武氏在入宫后非常忌讳自己曾为太宗嫔御的身份,立后诏书中也从未提及自己曾入寺为尼的经历。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高宗的性格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拖泥带水。他收容父妾的行为在当时难免遭人非议。让武氏随例入寺可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声誉,同时私下里与武氏保持联系,等待风头过去后再将其召入宫中。这样的折衷做法更符合高宗的一贯作风。他对武媚的感情并非没有真情,但同时也夹杂着自私的盘算和顾虑。
对于武媚来说,情况则更为艰难。她在感业寺的生活名为修行,实为尴尬的身份和不明朗的前途。她唯一能指望的便是高宗那脆弱易断的爱情。新君即位,政务繁忙,高宗对武媚的承诺一拖再拖。对她而言,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她只能焦急地等待那个渺茫无期的承诺。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武媚的心境可想而知。她不能过问,更不敢有任何抱怨。那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她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一定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无数次为这样的未来而颤栗。武则天:深宫中的柔情与智慧
武则天当时的心境,她的内心绝非平静如止水。武媚,这位充满智慧的女子,在情感的长河中起伏跌宕,患得患失。她不敢过于催逼,怕引起对方的反感,得不偿失。于是,她选择了委婉曲折的方式,将自己的心事化作一缕柔情,融入《如意娘》的字里行间。
这首诗不仅是深深的相思,也是一次情挑。诗中描绘的女子形象,如色彩斑斓的画卷,生动鲜明。那个为情爱颠倒迷失的女子,宛如一位因思念而患色盲的佳人,将红灯误看作绿灯,可见其深情之深切。这样的描绘,让我们看到武媚并非只有强悍刚烈的一面,更多的是展现出了她那“腕伸郎膝前,何处不可怜”的柔情与温婉。
对于李治而言,武媚的存在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她的才华、深情与柔婉,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压力,反而另具一种吸引。太宗的离世已经久远,李治已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舆论的反应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认真地考虑将她引入宫中。
武媚的智慧与柔情,像是深宫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斗争,更是为了在那个时代里,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朝廷的走向。她的智慧与勇气,使得她成为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她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武媚的心情、情感与智慧,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她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她的温柔与坚韧,使得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永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