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既然征服了中亚 为什么选择和清朝死磕而不是向西扩张呢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噶尔丹的选择和行动可能仍然是个谜团。为什么他会选择与清朝硬碰硬,而非选择其他的战略方向呢?接下来,就由奇闻网小编为您揭示其中的深层原因。
在清朝初期,我国西北部有一个崛起的强大国家,那就是准噶尔部落。这个部落的领袖噶尔丹,以其非凡的领导力,率部征服了中亚的多个部落,包括漠西蒙古各部、叶尔羌汗国和哈萨克诸部落,一时间声名赫赫。
当时的清朝刚刚入关不久,国内的反清复明运动如火如荼,而沙俄也在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北欧强国瑞典激战正酣,双方都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关注国外的事务。准噶尔部落的崛起,无疑成为了沙俄和清朝的共同威胁。
噶尔丹选择对准清朝发动挑战,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内部原因,他在十八年(1679年)得到了五世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称号,他希望清廷能够确认这一称号。清廷以他并非后裔为由拒绝了他,并指责他“擅称汗号”,这无疑为双方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外部原因则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当时的噶尔丹并未完全掌控整个中亚,他仍需面对外蒙古的西部山地这一关键缺口。这里不仅关联着阿尔泰山,更是通向准噶尔汗国核心——伊犁河谷的必经之路。而喀尔喀蒙古臣服于清王朝,如果准噶尔选择西征,清军可以从背后发起攻击,直指汗国核心。为了避免在西征时遭遇两线作战的困境,噶尔丹选择了东征。
噶尔丹的东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野心勃勃地南下,却撞上了坚不可摧的清朝军队。在康熙皇帝的三次亲自出征之后,噶尔丹最终绝望自杀。
噶尔丹的选择和行动,既受到内部称号问题的驱动,也受到外部地理因素的制约。他的东征虽然暂时取得了成功,但最终仍未能抵挡得住清朝的强大实力。这一历史事件,也为我们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