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六礼,十里红妆,古时女子出嫁时的无限风光
在古代中国,婚姻礼仪是一件极为庄重且复杂的事情,尤其对于女子而言。她们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便是披上嫁衣,踏上红毯,走向夫家。这一过程,被“三书六礼”的繁琐程序所环绕。
所谓“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它们分别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彩礼的清单以及迎娶的意愿。每一步都蕴含着深深的祝福与期待。
而“六礼”更是将这一庄重时刻细化到了极致。首先是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若女方有意,则正式开启婚姻之门。接着是问名、纳吉,双方互换庚帖,经过算命者的排八字,确定双方无相冲之象,婚事初定。
随着纳征的完成,男方将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并带着聘礼到女方家中。在大婚当月,聘礼均为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女方则会送回贴,俗称“文定”,标志着双方婚姻的确定。
到了请期,双方选好良辰吉日迎亲。婚前一天,嫁妆由挑夫送往男家,并由伴娘铺陈。亲迎日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即便家境一般,也崇尚风光出嫁。新娘穿着盛装等待新郎,两人先到祖庙行拜见礼,之后上花轿去男方家。
十里红妆的队伍从女家延伸到夫家,洋溢着吉祥喜庆,展示家产的富足。正房的十里红妆,只有妻子才是这些嫁妆的终身所有者。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母亲哭送。坐花轿寓意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
婚礼的高潮部分是拜堂,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拜堂时,有抢前跪习俗。新婚之夜,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乐奏喜庆之乐。至此,婚礼才算结束。从此,少女蜕变为妻子,曾经的豆蔻时光和凤冠霞帔都沉淀为最好的记忆。
整个婚礼过程虽然繁琐,但却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新人的祝福。这样的婚礼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