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对华政策引关注
德国的新对华政策呈现出多重维度,既有务实合作的延续,又在战略定位和文化敏感议题上展现出新的调整。以下是经过梳理的要点:
一、政策基调与定位调整
德国新政策框架延续了中德关系的三重属性——伙伴、竞争及制度性对手。气候变化和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对话依然被强调。与此新政策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增强,相较于默克尔时期,更强调“基于人权的合作”和“制度差异”。特别是在涉疆、涉港、台湾等问题上,德国新的措辞更加直接。战略自主倾向也日益明显,基民盟领导人默茨提出“摆脱欧洲对美依赖”,主张在乌克兰危机等议题上与欧洲盟友协调行动,而不是完全追随美国。
二、欧洲与跨大西洋关系的联动
尽管德国新政策强调战略自主,但在跨大西洋关系中仍注重维护与美国的关系。军事援助乌克兰和欧洲防务合作领域依然是优先事项。德国批评前任总理朔尔茨的“单边对抗俄罗斯”做法,并寻求与法国、波兰等国形成统一的对俄立场,这一立场间接影响了对华外交协调性。这种平衡法德轴心的做法体现了德国在欧洲外交中的策略性调整。
三、经济合作的风险管控
德国的新政策在风险管控和经济合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去风险化实践。计划通过调整出口管制清单来限制关键技术流向中国。但同时明确表示,“减少依赖不等于脱钩”,承认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重要性。尽管存在政治争议,但高端制造业如汽车和精密机械仍被视为中德合作的核心领域。经济现实制约激进政策的发展,反映了德国在经济利益和国际政治之间的权衡和考量。
四、中国的立场与未来互动展望
中国外交部呼吁德方延续务实政策,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并强调通过第七轮磋商深化合作。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涉台、涉疆等内政问题,要求德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考虑到德国经济界对华的高度依存度(平均每人年获益2555欧元),中方将通过产业链互补性维持合作基本盘,同时防范绿党等势力借人权议题制造摩擦。这体现了中方在维护自身利益的也注重与德国的沟通和合作。
当前的中德关系正处于战略调适期,制度性竞争与务实合作将长期并存。德国的新政策摇摆不仅受到国内政党博弈的影响,也反映了欧洲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定位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分歧,共同推动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