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后,手握重兵的胤禵本想造反,最后为何却又不敢?
历史的风云变幻早已成为尘埃落定,关于胤禵手握重兵却未发动兵变夺位的疑问,不过是后人的猜想。或许,他当时并未有过这样的念头。
康熙驾崩后,朝廷的第一道命令并非出自新皇雍正的谕旨,而是以内阁名义下达。命令通知总理事务王大臣:“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胤禵责任重大,难以轻易离军。如遇皇考大事,他若不来,恐人心不安。”这样的行文,既不会激怒胤禵,又让他明白若不来京,便等同于不忠不孝,甚至谋反。这种微妙的处理方式展现出了深思熟虑的策略与智慧。
胤禵大将军所统领的军队中,许多士兵的家眷都在京城。若强行命令这些士兵攻击京城,无异于让他们背井离乡,与亲人反目。这样的命令很难得到士兵的响应。更何况京城并非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不仅有禁卫军严防死守,京畿周边也有众多军队拱卫。胤禵想要凭借西北大军打破京城并非易事。更何况他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草原野战,但在攻城战方面并不擅长。缺乏攻城器械的他们,即使兵力雄厚,也很难攻破一座坚固的城池。
后勤粮草供应的问题更是对胤禵的一个致命打击。负责供应的是雍正的铁杆亲信李卫,他以运输困难为由,仅每日运送少量粮草。试想十四爷一旦发动兵变,粮草供应即刻被切断。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任何军队都会因饥饿而失去战斗力。更何况面对前方的重重阻碍,发动兵变无异于是一场自杀性的行动。
胤禵与雍正同为皇太后的儿子,他虽有争夺皇位的资格和能力,却从未与雍正直接发生冲突。如果他承认雍正的皇位并带头称臣,即使雍正再刻薄也不会对他怎样。但胤禵性格年少气盛,回京后不肯轻易称臣。尽管他赌气不愿低头,但命运却并未对他过于残酷。朝廷最终为他“”,正是因为看准了他只是赌气并未真正造反这一点。他的命运相比于其他一些人已经算是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