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高官-反攻失利都怪西方
军援断供与产能瓶颈:乌克兰的困境
随着美国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乌克兰军队的重型武器和弹药库存面临告急。尽管欧盟承诺增加援助,但现有的产能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德国引以为傲的豹2坦克月产量竟然不足十辆,法国的战机部署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这一援助的短缺加剧了乌克兰的武器供应短缺问题。
与此美国情报共享的突然中断使乌克兰军队失去了精准打击能力。那些依赖美方卫星坐标的“海马斯”火箭炮和“风暴之影”导弹,曾是乌克兰军队的有力武器,如今却由于情报的缺失而效能大幅下降。
战略协调缺失与政治博弈:复杂局势的背后
特朗普单方面与俄罗斯启动和平谈判,这一举动未让乌克兰和欧盟参与决策,导致乌克兰在战略层面失去主动权。欧盟内部对此也存在分歧,匈牙利明确支持特朗普的斡旋,而德法等国则主张欧洲必须保有谈判席位。
欧洲的防务自主进程一直进展迟缓。法国提出的“核威慑再平衡”和德国推动的“核共享”机制尚停留在构想阶段,短期内无法形成真正的威慑。这一现状无疑加剧了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被动地位。
心理威慑与士气冲击:战争的副作用
特朗普对乌克兰可能无法生存的言论,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存续的质疑,也动摇了乌军前线的士气。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发起了库尔斯克方向的攻势,采用“地下突袭”战术突破防线,进一步压缩了乌军的战略空间。
内部问责与替罪逻辑:乌克兰的内部挑战
乌军联合部队司令戈纳托夫因库拉霍沃失守被解职,这一事件反映出将战场失利归咎于外部支援不足的倾向。德国媒体披露的乌官员私下批评泽连斯基决策情绪化的消息,暗示了领导层试图转移对内部问题的关注。这一系列的内部纷争无疑加剧了乌克兰的困境。
当前的局势凸显了西方联盟的松散性,美国和欧洲的政策分歧让乌克兰陷入了“战则力竭,和则失权”的两难境地。这一困境不仅是乌克兰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挑战。